Tuesday, October 15, 2013

療癒小鴨



黃色小鴨在中秋節期進駐高雄港灣,一時之間媒體、群眾簇擁,不分性別、年齡一勁感受到小鴨威力,未到已經先轟動,周邊的商品諸如,T恤、小鴨毛巾、小鴨套裝胸章、小鴨紙膠帶、小鴨酷涼扇和小鴨高雄紀念明信片等,甚至街上的店家也趕上風潮,在屋頂上放置充氣小鴨做為吸引人氣的店招,如此炙熱的風潮,還被業者冠上療癒性的字眼,為黃色小鴨原本的藝術價值外,還增添了醫療性的另項特色。

查看黃色小鴨的原始創作意涵,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是要反諷美國文化充斥亞洲甚至全球;在訪談中他提到“它只有外面一層皮,裡面甚麼都沒有,好像現代社會側重賣像、外表,不講內涵。”然而陸續在不同國家停駐,與當地人接觸後,霍夫曼為此次作品所寫的說明是,“大黃鴨不知何謂邊界,他不歧視人權,也不含政治意味,友善的、載浮載沉的大黃鴨具有治癒能力:它可以紓緩與化解日常壓力。大黃鴨友善、柔軟,而且適合大人小孩!”

黃澄澄的鴨身,與巨大的尺寸,叫人不能不關注它的存在,過去童年的記憶也被勾引而出:曾經在年幼的時刻,與家人親密或疏離的關係、同伴間的玩耍、洗澡時玩具與水的遊戲 ........。原版的格林童話“糖果屋”裡,迷路的兩兄妹正是被一隻巨大的鴨子帶領返抵家門的,因此鴨子在象徵學中,具有引路的象徵。而黃色小鴨是否也可以在大眾的生命,扮演引路的角色,帶領我們經歷療癒之路?

觀看藝術的影響力,其實由來已久,公共藝術療癒的概念,早期可以從宗教壁畫窺見一二,基督教以壁畫傳楊宗教信息, 文字圖像化,盛行於中世紀教會,當時識字的階層,僅屬貴族及教會修士。為使普遍大眾能夠懂得聖經上的教義,宣揚神聖真理;教會以圖畫的方式,將聖經故事描繪在牆壁上,廣播教義。


以艾森漢姆祭壇畫(Isenheim Altarpiece,1506-1515)為例,這是德國藝術家馬蒂斯格呂納瓦德(Matthias Grunewald)最大的作品,現藏於法國科瑪(Colmar)恩特林登美術館(Musée d'Unterlinden),當初原是為了聖安東尼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t. Anthony)所創作。這幅作品以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傳達其宗教教育的意涵,不同於其他幅畫作的是,耶穌身上佈滿了紅斑傷口,這些傷痕是被感染鼠疫的跳蚤所賜,再加上猙獰的面孔,讓人不寒而慄,卻也因此帶來撫慰的力量。

中世紀是嚴重疾病蔓延的時代,修道院除了是修士、修女養成之處,亦成為照顧廣大病患的醫院,他們提供品質良好的麵包、藥酒供三餐溫飽,同時進行醫療診治,採集天然植物製成的膏藥塗抹在他們的患部。聖安東尼修道院正是聞名於,照顧鼠疫與食物中毒引起的皮膚病的病患。這幅祭壇畫中的耶穌,彷彿在告訴病患,耶穌也經歷過相同的苦楚,能了解、擔當你們的痛苦。如聖經馬太福音八章17節所說:「祂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畫中,在耶穌左邊的施洗約翰指出約翰福音三章第三十節「牠必興旺,我必衰微」,亦是勉勵觀者,將注視疼痛的眼光,轉向基督的救贖。透過凝視,一種同理的心情油然而生,進而得到被安慰、被了解的心情,甚至昇華到精神上紓緩疼痛。


病患透過凝視視覺藝術,心裡得到紓緩,也就是所謂的療癒(healing),療癒不等同於治癒(cure)。醫學上面對病痛的照護是,生病醫生診斷治療痊癒 (illnes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ure.),然而傷口上的治癒並不等同於療癒,有時身體被治癒了,內心卻不等同於痊癒。例如在重大車禍中,醫生為了保全傷者性命,不得不選擇截肢以延續生命,並為傷口縫上大小不等的針線;可是當病患醒來後面對不再一樣的軀體,其衝擊之大,宛若扮演第二個人生。

療癒並不一定遵循一個程序或科學配方,端賴於患者內心的意志與信念;當病患內心強烈渴望健康的狀態,也會反應在身體痊癒上,醫療效果特別的好。例如一位朋友近來因高血壓進出醫院,卻始終查不出病因,個像報告都顯示健康狀態,醫生跟她說:「你的心緒太雜亂,不要想太多。」這顯示的就是一種心理狀態:焦急、沒有信心。具有療癒心態的病患,面對不被治癒的疾病,也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為社會帶來影響力,諸如患有罕見疾病的立委楊玉欣,以個人病痛經驗,作為服務大眾的出發點。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以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是狀態,而不僅是沒有急病或身體虛弱而已。(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根據此可以得到清晰的結論,健康是包含身體與精神上的完整狀態;藝術無法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但具有加強藥性的效果。治療師華倫博士 (Dr. Bernie Warren) 說:「藝術不是一劑必須每天三次飯後服用的良藥,但是,它可以餵養靈魂、激發個人渴望恢復的意志力,並為身體機能帶來改變。(Art is not a medicine that umst be taken three times a day after meals. However, it can feed the soul, motivate an individual to want to recover an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cause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body.)」如此看來,參與藝術活動 -- 欣賞一幅藝術作品、美術館參訪、手作物品的製作....都可為我們身心帶來加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