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5, 2014

自然素材對生命的呼喚

布拉克「葡萄牙人」

1911年,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1882-1963)創作《葡萄牙人》(Le Portugais) ,以一行印刷字體帶入平面創作中,就此成為第一位應用拼貼法的畫家。當時,布拉克是為避免筆下的作品太過抽象,反而遠離了真實物像,因此開創出拼貼法,試圖將剪紙及其他真實材料帶入繪畫空間,以一種模仿知覺的方式,試圖引起觀者對創作物產生新的觀點。隨後,立體派也效法這種拼貼精神,在平面作品中運用工業社會中量產的剩餘物,藉此探討人類與物質的關係。

廢棄物藏著記憶與時光

十八世紀開展的工業革命,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紀,物資相對於過去的世代,不再是缺乏的,中產階級的興起,亦意味著人們擁有更多共同物品的使用經驗,如此平等擁有的世代,卻也隨著時間產生愈形嚴重的丟棄現象。布拉克企圖透過真實素材喚起知覺感受,同時也是一種對物質世界的批判、吶喊,要世人注意廢棄物之一度存在,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生活。


天然廢棄物

廢棄物涵蓋了自然物、工業加工物、人工製造物,除了後面兩大項,自然凋落的枯枝樹葉,亦是生活周遭不可忽略的素材之一。然而,相較於人造物品,自然素材更加可親。俄國藝術家塔特林(Tatlin Vladimir, 1885-1953)曾說:「材料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屬性,每個材料都有其材料文化。」也就是說,鋼鐵材質出現於工業時代,正是因應於時代的需要,並從而建立獨特的工業視覺文化;而一直與我們息息相關,從世界的起始即存在的是——大自然,以輕漫的步調、盎然的生命力、豐富的景觀,為人類世界加添風景。」

採集自然素材,發現世界的豐富

觀察自然,漫步在草原綠地中,首先打開的是五官——眼睛看見諸多色彩、耳朵聽見鳥蟲鳴聲、鼻子聞到花草清香、觸摸一片片綠葉,都為我們帶來新的感受,或真確的說,是遺忘的感受。以五官經歷為起點,讓純粹愉悅的情緒體驗,沖淡人造世界的壓力來源,最終,在有形無形中,療癒身心靈。

黃步青「寄語大海」整體作品之一偶

正於當代美術館展出的黃步青個展,作品之一「寄語大海」,以蒺藜草點連出一段段似言語般的敘述,線條結構柔和雅緻。果實尖刺的剛毛展現褪色後的本質,像是過往青春的情書,雖然色彩不再,仍是餘韻繚繞。作品帶來一絲念舊情懷,以廢棄的線材、自然素材拼貼而成。正是這樣的創作媒介,向我們展示創作者的質樸心靈。

蒺藜草曾是台灣隨手可及的植物

撿拾自然素材,對時下生活的意義是甚麼?當我們隱沒在人造世界中,自然物似乎可以呼喚出生命的本質,除了外在五官上的感受,也由外而內的引發內在的情感。曾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撿拾落葉,一位學生驚嘆說:「我已經在學校這麼多年了,還不知道學校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樹葉。」讚嘆世界上這許多的天然造物,為閉塞的眼打開一扇門,心靈也為之敞開;從而讓我們固定的思考,接納其它的可能,願意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最終讓路走得更寬闊,心情也輕鬆了起來。

自然素材入畫

而那位被自然素材打開心眼的學生,就此接受生命中的不同風景,正朝著成為一名「厲害的廚師」邁進


                                                自然素材入畫



《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黃步青個展》
Homeland: Edge of Desolation—Hwang Buh-Ching Solo Exhibition
2014/06/28 - 08/24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