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8, 2014

如果有藝術天分就好了



來上課的學生不乏畫出令人讚嘆的作品,卻一再感到羞塊,同時希望自己擁有藝術家才能,他們是這樣說的「畫得一團亂」「不知道在畫甚麼」「這張畫,如果是有藝術才能的人來畫,就可以表現得更棒了」。

遇到這樣的學生,專心傾聽是唯一的回應。特別是初來上課的學生,我並不會立刻表示認同、同情、鼓勵..….,因為否定的聲音往往牢牢的釘在對方心上,除非經過自己的認可,外人說了一百次「讚美」也是不會被接受的。經過一段日子的相處,我們終究討論到「為什麼你不喜歡自己的作品?」「別人怎麼看你的作品?」「還有別人評論過你的創作?」,這些討論往往牽引到個人形像上。


我們投身創作的時間很早,在孩童期一歲左右即可以用筆在物體上做出印記了,創作起始於動作的反覆與再現,只是單純的產出,漸漸地意識到周遭成人會因不同作品給予不同回應,孩童開啟察言觀色之本能,察覺甚麼樣的造型、色彩被認可,何時被否定,進而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

Carl Rogers * 相信嬰兒對於發生的事件,沒有所謂較有價值或較少價值的經驗,經驗就是經驗。事件的好壞是照著得到的感覺來定義,而不是別人告訴他應該如何感覺而來。漸漸成長至兒童階段(3-6)察覺到自己的存在,發展自我感,這時期導引自我經驗統整的是照顧者給于的價值條件而不是本身評價,諸如放棄自主以及玩樂,乖乖坐著,表現良好以取悅父母,當兒童內射或內化父母的價值觀,這些價值條件變成兒童自我概念的一部份。


對於這些價值的接受並不一定是父母單方面的原因也與幼兒個人氣質相關,姑且不論事件如何,當事人選擇了負面的思考,對自我價值產生疑問,這種內在的心情外化為面對創作的懼怕、排斥。

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放棄與生俱來的圖畫天份,以為這只屬於特別的人,而那個特別的人從來不是---()。我的學員們多有專業背景,不論是老師、工程師多有高學歷,大學畢業是基本盤,碩士生也不少。然而當他們提起筆投入創作,稍後,對自己的作品卻是一連串的否認。乍聽之下,是創作的手法、技巧…….不夠到位,探究下去是個人生命被否認的部分,傷感的是,這樣的拒絕不只是周遭的人、環境,而是連創作者本身自己也否認,否認留下的痕跡,否認存在的真實。


創作產出就是一種存在的象徵,你做了所以它存在;另一面來看,也是因為這件作品證明你曾經存在的記號。存在就有意義。輕者我們視自己為沒有美術天份的人,更深層的,即使創作者有他項專業技能,在面對自我上仍有部分的缺憾隱藏在羞怯的美術表現後。

唯有接納自己的作品,相信自己的創作是獨一無二,具有他人模仿不來的特殊性,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創作表現,在不同的基礎上是無法拉出相同的比例尺予以比較的。同時相信個人具有成長性,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我們的個人價值觀也會不斷改變,而作品也會隨著我們對材料技法的熟悉度、心境的改變而變化。如此一步一步,終能倘然面對自我與個人的作品成果。



* Carl Rogers (1902-1987) 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又稱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