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1, 2014

70 Million

藝術是門嚴肅的學問?來看看這瑞典團體Hold Your HorsesMV -- 70 Million,將平面的優雅藝術轉化為趣味橫生的立體動畫,你可以認出幾幅作品呢?





Tuesday, June 10, 2014

為什麼要參與藝術活動?

談到藝術與人類的關連,往往追溯至史前時代祖先們的岩洞繪畫。在西班牙與法國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創作遺跡,史前人類透過繪畫探討他們與當時環境的關係,尋找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力量。有考古學家發現岩壁繪畫總是以艱苦的生存奮鬥為主題,以這張洞穴畫為例,一匹馬周圍環繞著類似叉子、斧頭的工具,推測是在打獵之前,內心的期待與恐懼交雜,因此,在面對真正的龐然大獸前,先將之畫下來,為心緒打預防針,免除猛獸攻擊的膽怯。同時也是將盼望預先表露,祈求狩獵滿載而歸。這是行動前心理的運作,將之外顯於創作中。


也有研究以宗教儀式的角度來探討藝術與人類的關係。遠古時代的人透過族長或是祭司引導生活,族長帶領族人作戰、獵食、聚集族人、傳承智慧(說故事),祭司的角色則如同現代的醫生,他們使用唱歌、跳舞、夢境、畫符咒….作為治療工具。兩者皆是以特有的儀式活動原始藝術,豐富族人的心靈世界。

圖片擷取自青林出版社 《 影子 》

然而觀察一個人的成長足跡,單是回顧兒童創作行為的本身,便可以貼切的說明藝術與我們天然存在的關係。幼兒成長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創造,從走路、說話,這些行為的本身除了學習到的,更多是本能刺激,進而激發出來的行動。大約五六歲時,口語漸漸流利,除了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小孩幻想一些奇幻( 我們說是天真)的話語,這是他創造出來的。而畫圖呢,你拿一支筆給他,小孩自己就可以發現使用的方式,同時留下痕跡。初期這些痕跡與肢體動作的重複有很大的關係,所畫線條是經歷到的動作再次呈現,這讓他回味身體的感受,可以說是複習也是一種再現;沒有一個小孩會說我不會畫,創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一如呼吸進食,天賦不需經過學習,然而這天生的能力,卻在我們漸長後與之漸行漸遠。

三歲幼兒集體創作

一位藝術家Howard Ikenoto在學校教書,當他女兒七歲時問他「你的工作是甚麼?」他說「我在一所學校上班,我的工作是教人如何畫畫」她女兒不可置信的看著他,「你是說他們忘了。」

這樣創造力的需要是我們生命當中之必須,在勞動當中,腦和手的協同工作,並一同享受辛苦創造後的喜悅,當我們拾回這樣的能力,生命彷彿回到某種程度的圓滿,一如生命的起初。

創造性藝術表達是一種自體的創造,而非臨摹他人的作品、或經由老師指示,人人都有創造的能力,同時從創作中得到自我修復、激發創造力。它所帶來的好處可羅列為:

1.     可以將心裡的潛意識畫出來,與自己對話,進而更加認識自己。
2.     透過創作,釋放壓力,進而促進生理與心理健康。
3.     當完成作品時會產生成就感,因而提升自我價值。
4.     增加創造力與思考的技巧、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
5.     增進資訊傳達與意見表達的溝通能力。
6.     減少與社會游離的孤獨感,增加與社會的連結。
7.     增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包容的能力。
8.     透過藝術材料的摸索,產生對視覺藝術的探索、了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