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6, 2012

期待愛情


分手的傷令人難忘,看來只是現代生活的小插曲,卻也不能不否認,殺傷力之強;每早晨要睜開眼的瞬間,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失戀讓起床都失去了意義,然而工作、朋友、生活仍推著我們向前。    




這幅畫的創作者剛結束一段感情,偶爾與對方聯繫,在戀人與路人之間徘迴。忙碌工作中的閒暇空檔,總令人心慌,想起一起外出、一起用餐的畫面,對方始終沒有明確的說出分手的原因,只要求要冷靜一段時間,隨著無盡的等待,到最終的破局,種種沒有回應的問題,時刻盤旋在創作者心中。



起初設想的主題是期待愛情,期許以新的期待替代心中的神傷。畫面中大大小小的問號,創作者說就像她心中的一團亂,背景中的線條是是流星雨,則是希望可以為她帶來救贖。這幅畫以一連串的問號貫穿整個畫面與背景上斜射的線條,呈現一片凌亂的內心,好像理不出頭緒。




我望著完成品,感受到隨意卻未完結的情緒。與期待的愛情,似乎距離遙遠。發現用粉彩畫的雨滴,因為塗抹有點抹到問號圖形,是否有些事正在創作者的內心萌芽?想起她曾說過很喜歡樹,因此建議他將這紙張化為樹,再加以延伸使作品更加完整。



完成作品時,已是一個月後。一棵帶著問號的樹在黑暗中靜靜的佇立著,是一顆享受安靜的樹,在黑暗中靜鎰的發出光亮。這樹其實就是創作者自身,樹身上的問號,向人透露創作者走過的路徑,然而樹枝向外彎曲、延伸展開來;帶著新生的愛心,彷彿為過去、未來找到平衡點般,讓彼此共存。作品似乎也呼籲著創作者,如今已產生融合的能量了。創作者笑笑的說內心並不真的已經充滿了力量,這張畫比較像是希望的樣子。如今,這幅畫正掛在創作者的家中,時時對她說話 ---- 你是一個完整而美好的女人,雖不說話仍舊震射四方。


創作者透過屬於個人的創作語言,在畫面上反覆揣摩、思考,進而自我察覺並加以整合,而經歷到走出分手困頓的心理歷程:起初的震驚與失落產生的種種疑號,在一段時期的沉澱與重整後,最終走向新的行動--重建自我價值。一如藝術治療師范瓊芳所說「美術創作活動是一種管道以幫助個體發展自我意識與自我發現的方法,在心理治療的觀點上,個體的美術創作是一己之情感的投射作用,藝術的表達是自我的表達,個體運用了各種不同的,且是屬於他自己的象徵符號語言來表現,無形中獲得了釋放的愉快,而不知不覺地在思考上、感情上、與行為上都有所改變,這是一種自我覺知的過程,從這種表達經驗中,個體可能再度得到了新的感受、新的思考、與新的情感;而更具信心地陳述屬於他自我構思的作品。」




想起起初的主題,就是我希望、期待的愛情,透過這樣的作品,創作者重新整合了自己,並預備好面對新的人生,這正是期待愛情的好時刻阿!



◎圖文發表,皆經當事人同意。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藝術創作促進身心健康


前陣子在Discovery的節目報導中,提到台灣的憂鬱症人口有10%,而這只是官方的統計數字。依照亞洲人對心靈疾病傾向負面看法,採取不正視的迴避應對方式,也許有更多人是隱藏在數字之下的;再想想這些憂鬱症患者所連結的親友,這樣的結果非常靠近英國文化協會統計的,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會直接或間接(親友是身心症患者)遇到心理健康的危機。

而這些危害心理健康的因素來自於現代生活中各樣的挑戰,小至國小進入學校的適應問題,國中有可能會有霸凌問題,成人後男女交友會友分手的問題,結婚有夫妻相處的問題,人的一生中,似乎就不斷的在挑戰未知與挫折中努力生存,而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個性的不同,每個人的容忍與修復期也是不同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似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遇見危機的時刻,這時候藝術可做為修復的工具之一,同時為身體與心理健康帶來益處。一般人對於藝術的印象就是增添生活情趣,提升心靈世界的美好,然而藝術決不僅然停留在這樣的抽象世界中,而可具體從參與創作的人身上反映出來。




首先,就外在而言,參與創作需要使用到雙手,對於握筆與剪刀等器具都可以活絡手部肌肉,特別對於發育中的孩子或是手部進行復健者,更是有益處。就內在而言,參與在藝術當中可以促使參與者有自我對話的機會,因為創作時思考到的如何闡述題目、使用何種材料等,都是一種對話與篩選的過程,進而使參與者更加認識自己。並且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增加創造力與思考的技巧、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透過創作,壓力與情緒可以被釋放,進而促進生理與心理健康。而當完成作品時會產生成就感,進而提升自我價值。

因此藝術應當成為人人都可進行的活動。曾經有一位參與者,在創作時畫出了他家的房子與庭院,但是很明顯的在院子的部分琢磨很多,有樹、桌子、椅子、兩個人,她表示對家庭的記憶主要都在庭院,因為疼愛她的父親總是在那裏與她一同活動,稍後她憶起,直到有一天,父親抓住飛出鳥籠的小鳥,她們之間有了內在的隔閡。當時父親被抓在手中的小鳥啄傷,而用力的將小鳥甩在地上,但是力道太大以致於造成小鳥的死亡,從此後她心中對父親的形象就等同於殘忍兩字。然而在描述的過程中,她說「其實父親也不是故意的,因為小鳥啄到父親的手,其實是很痛的,也許父親也被嚇到了。」這時她很驚呀自己居然過去都沒有從父親的角度去看這樣的事情,只一昧的認為父親是殘忍的。最終她極喜悅的表示,這不但是與父親和解也是與內在的自己和好。創作提供給她對原本有壓力或挫折的事物,有新的意義,也就是重新解讀過去經驗,進而增加面對未來的勇氣與盼望。

藝術不是高不可攀的貴族活動,而是人人都可參與的平凡休閒。參加藝術教室的課程或是在家簡單的塗塗畫畫,發自內心的創作而不專注於技巧的表現,都可幫助我們在心靈整合上更加健康。





Sunday, August 5, 2012

巴西貧民窟彩繪計劃



用藝術改變既有的觀念、形象,正在各地火熱進行中。"貧民窟"讓你想到甚麼?骯髒、黑暗、生病.................是不是負面印象居多?荷蘭藝術家Jeroen Koolhaas與Dre Urhahn要改變這樣的印象,為貧民窟的人們帶來一些創意、樂趣。這個在巴西貧民窟進行的彩繪計劃--Favela Painting,於2006年開始與當地人合作,透過視覺的更新,消除固著的偏見。更多的影像資料:http://www.favelapainting.com/santa-marta

Thursday, July 26, 2012

美感就從掛上孩子的畫開始




這個世代的孩子學才藝,不再是夢寐以求或是難以達成的夢想,差別在於學了幾個才藝,是鋼琴、舞蹈、畫畫樣樣來,還是只有單純的一樣。畫畫班似乎成為才藝的入門班,三歲的小小孩來到畫室的原因,多是因為還未就讀幼稚園,父母希望透過藝術創作訓練大肌肉、認知美的世界外,亦增加與其他孩子互動經驗。




然而在這一片才藝的風潮中,我們的孩子更有文化了嗎?更懂得美了嗎?為什麼教了十年畫,我們的城市風景還是那麼醜?畫畫的人多了,可稱為藝術家的人仍然很少?有以上這些提問是最近在進行一堂馬諦斯的室內畫時,產生的疑問,這個主題當然是介紹馬諦斯的人與畫囉!把目標放在馬諦斯的眾多室內畫,再引導孩子以馬諦斯的創作手法,畫出家中的一個空間。在引導的過程中,我們欣賞馬諦斯的畫作,問起孩子「你家的牆壁是甚麼顏色?地板是甚麼顏色?牆上有沒有掛東西?是畫嗎?」上了三四個班,得到的回應是相當一致的「我家牆壁是白色的」「沒有掛任何東西」偶有一兩個孩子回答「我們有貼很多相片」「貼了我弟弟很喜歡的海報」。問他們「如果你可以改變,你想要擦成甚麼顏色?」由於經驗有限,大多還是會回答白色或是粉紅色。再問「如果可以貼上一些東西,你希望可以貼甚麼美化它?」孩子有些茫然,恐怕很少想到這些問題,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帥男生「甚麼都不要貼,太麻煩了」。



聽到上述的回答,讓我覺得可惜,他們每周來到畫室學習美術的技巧,未曾有機會實踐到生活中。這些要培養孩子更有美感的課程,只有在每周一次的九十分鐘裡,稍稍在他們的生活中出來透氣,但是,在走出教室的時刻,所有的視覺經驗也停佇在教室內。




可以理解家長,就是覺得我不懂,所以把孩子送到專業教室,但是,現實的是,孩子的美感是不會在每週一次的九十分鐘,就被建立的。一如其他的教育,如果在家庭中或是生活裡,不能被看見,不能實踐到生活中,這樣的學習其實相當有限。學畫的人多了,我們的城市色彩仍然單調,這些美學的力量未曾真正的發酵過,其實這一些的美好都是可以被看見的。




就從掛起孩子的畫開始吧!你的孩子學畫嗎?孩子的畫被裱框貼在牆上嗎?教學許多年,驚覺不少孩子的畫未曾在家中展示過,其實這正是最便宜又最有效的美感延伸呢,讓藝術走進每個學生的心中、家中,相信再過十年,我們會有不同的城市風景、人文環境。家是一切的起頭,就從家中開始吧!



不要擔心會損壞牆面,現在3M出了許多保護牆壁的懸掛方式,去B&Q或是IKEA可以找到數種不同規格的框,依照材質的差異有不同的價格。最便宜的方式,是到IKEA買一個現成的塑膠框,不要忘記選購黑色或咖啡色的,這是讓你有安全感的顏色,可以搭配所有不同風格的畫。或者也可以選擇去畫廊訂一個框,告訴老闆要做活動的,這樣你才可以常常更換作品,讓牆面保持新鮮。



讓美感的學習,與孩子一同成長吧!成人可以不懂,但是可以改變,這個改變就就從掛起孩子的畫開始吧!


Monday, May 14, 2012

蘇菲生氣了


今天以《當蘇菲生氣時非常非常地生氣》(When Sophie gets angry – really, really angry…..),這本繪本作為課程的主要引導。

在上課前,先以聊天的方式,與小朋友互動。在這個四到六歲的年齡層,每個小朋友都有生氣的經驗。較常見的是手足間的爭吵,讓他們很生氣;一個獨生女則表示我很快的寫字,但是爺爺還是說我很慢,所以很生氣”(以上是小朋友的口語表達,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小朋友的努力沒有被肯定,讓他感到氣餒)。小朋友對於這個情緒性的題目,都相當有興趣,每個人都提出自己的經驗,這倒讓我有點驚訝,原本還擔心幼稚園年齡的小朋友能了解情緒嗎?看來,我對人與生俱來的感覺,認識得太淺薄了!

接下來我問他們如何平息生氣?似乎有點難倒他們,有的說打架,有的說咬媽媽(哈哈哈,這個回答讓我笑了,媽媽,辛苦了),有的則說甚麼都沒有做,依照這些回答,似乎這幾個孩子在面對生氣這件事上,還沒找到合適自己又不傷人的方法呢!因此,當我們一起看繪本時,引導孩子注意,甚麼事讓蘇菲不再生氣了,他跑出去了””他去看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小朋友不能自己跑出去小朋友們開始討論做甚麼事,可以讓生氣的心平穩下來…..

除了情緒的表達,透過繪本生動圖片的引導,請孩子個自表達,如果生氣有顏色,那會是甚麼色?他可能會是甚麼形狀呢?經過以上種種的討論與視覺引導後,小朋友各自畫出對生氣的詮釋



四歲的小女生,平時超安靜的,今天對這個主題,倒是相當投入、主動表達。首先他畫了草,又畫了一個生氣時,從家裡跑出去的小朋友。她說:因為我很喜歡草(說時,還發音不標準,我一直以為是”),你們可以看到那個紅紅像火一樣的小朋友,在臉頰的左右邊都有打架的小印記呢!(局部畫面)



六歲活潑的女孩,則生動的畫出,自己與弟弟吵架的情形,她說:生氣時,我就會變得很大很大。(局部畫面)




六歲男孩,描繪生氣的人,臉上一片青紫,頭髮都變成刺蝟了,手上還拿著盾牌、武器,你們可以感受到他生氣時,一身武裝的心情嗎?(局部畫面)


Monday, April 30, 2012

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益處


藝術與文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我們個人、社區與國家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它帶來喜悅與啟發,讓參與藝術活動的孩童發展個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藝術文化學習不但是人類的權利,被所有人所珍藏。藝術學習亦建立穩定的教育、就業能力並均衡國民利益。


根據英國所做的調查顯示

1.透過藝術與文化學習可以增進其他學科學習的能力。
a.參與在戲劇與閱讀活動增進讀寫能力。
b.參與在音樂活動則可以增進數學、早期語言認知和早期識字。
c.長期以藝術整合跨課程學習的美國學校,顯示出比其他未實施藝術活動的學校,較高的閱讀與數學能力。

2.參與在藝術活動增進認知能力。

3.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後,得到學位的比例增加三倍。

4.增加就業的能力,參與藝術活動的學生也比較能待在就業環境中。

5.學生參與義工性質活動的意願是其他人的兩倍,同時,相較於沒有參與活動的學生,增加百分之二十的投票意願。可見參與藝術活動,亦促使學生關懷社會,進而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

原文出自Key research findings 英國文化學習聯盟出版



Monday, April 9, 2012

圓圓狂想曲

以圓形做為狂想的起始點,引導小朋友做自由的發想。





第一堂課,先以水彩打底,介紹了水彩三原色的使用,讓小朋友實際體驗混色的樂趣。在混色過程中,看見兩個顏色或三個顏色撞擊的結果,都露出驚奇的表情,也對自己能混出許多不同的色彩感到自豪。

第二堂課,則以大大小小不同的圓,啟發想像力,透過擺放位置的選擇,增進構圖的能力。此外,在黏貼作品時,手部肌肉的運動也是一個重要的訓練機會喔!

這張幼稚園中班小朋友的作品,被小畫家命名為「火車」,你可以看到底部由大到小的一列長排,就是這張作品的主角啦!

問小朋友:這火車要開到哪?

一名小朋友搶著說:火車站。(哈哈哈,小朋友真可愛)

小畫家本人則說:後面是花。

原來,這是火車在行進中的一景。可以想見,小畫家對火車之旅印象深刻,在乘坐的過程中,留下這幅美麗的風景心像,進而能透過創作將之呈現!





Sunday, March 25, 2012

參與藝術活動增進中風者的復原能力

2012年三月,在丹麥哥本哈根發表的論文指出,喜歡藝術的中風者相較於其它的中風者,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並且欣賞音樂、繪畫與戲劇的中風者也恢復得較為良好。

這份研究,根據192位中風者,以他們是否喜歡藝術(音樂、繪畫、戲劇)為主題,比較對藝術有興趣與沒有興趣的中風患者,兩者的生活品質。

在整體健康上,對藝術有興趣的患者有比較好的表現,諸如:比較容易行走、比較多的活力、他們比較快樂、比較少緊張與沮喪,同時具有冷靜平穩的情緒,比較好的記憶以及溝通能力(可以跟其他人說話、並了解他人說得是甚麼意思,以及指出人的名自與物體正確的名稱)。

研究的領導者,維羅尼博士(Dr.Vellone)說“中風倖存者視藝術為他們中風前,生活的一部分,透過欣賞音樂、繪畫與戲劇,患者展現出良好的復原能力。”

“我們的研究發現,參與藝術團體的患者呈現良好的臨床反應。”“這一點向我們指出,從嚴重的中風中恢復的病人,參與藝術活動後,具有良好品質的獨立生活能力。因此,我們認為,當腦部發生病變時,藝術也許可以為腦部帶來改變,並幫助它修復。”



原文出處: http://www.lahf.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