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8, 2014

失落的愛情

今年看了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失戀33天》,劇裡的女主角面對戀人乍然離去,從不能面對、羞辱、氣憤、自憐、不甘、遺憾…..短短時間經歷多種情緒起伏,最終歸於平靜,電影神速的以33天來傳達失戀複雜的情緒,到恢復心情的過程;拍攝手法則以逗趣、幽默的方式,為博得觀眾的青睞。現實生活中,面對戀情逝去的失落,復原的時間往往是更長的,還有更多的無言與無助與空虛,在心中迴盪。

學員作品一
 失落是 -- 當對方說他不再喜愛我,從此背對背,向各自的人生走去。

學員作品二
失落 -- 讓人對生命產生懷疑,對愛情浪漫質疑,對自己與他人,失去盼望

學員作品三
失落是 -- 失去生存必須中重要的一塊,卻仍要上學、上班、吃飯、睡覺 …….,應付每天正常作息,像機器人一樣呼吸。

學員作品四
失落是 --我等的人一直沒有來,到底是我誤解了愛情,還是被愛情拋棄了。

透過此堂課,我們追憶逝去的愛情,並從中汲取力量;為的是抬頭挺胸、臉帶笑容的,面對必然來到的未來。


「單身婚不昏」課程招生中:
http://cest-mon-dada.blogspot.tw/2014/12/2.html



Tuesday, December 23, 2014

我的畫你來畫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世代能像我們花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感受上;恣意探索個人的學習、事業、愛情,與架構在這之上的種種需要。然而,個人化也帶來了自戀、孤獨的危機。

 進入關係,是個人化的一大挑戰,在關係中,需要傾聽別人、看見需要、滿足對方的需要。一個人的生活,可以保有全然的自己;但是在雙人共舞中,將得到人生滿足、期待和溫暖的生活。有甚麼兩全其美的方法呢?


在「我的畫你來畫」團體創作中,得以有機會與不同的人一同創作,是一種安全的個人人際關係的探索,與口語表達相較,能察覺更多的心理情緒。這個活動具有雙重效益,一是個人發展自我、表達感受與情緒,同時達到社會性學習,也就是,與其他成員發生關聯,並了解自己對他人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影響。

團體創作
在此課程中,我們探索也學習,如何存有個人特質的情況下,與他人相交相連結。

「單身婚不昏」課程招生中:
http://cest-mon-dada.blogspot.tw/2014/12/2.html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第2期 「單身婚不昏」招生中

活動說明: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親密連結最能預測快樂,遠勝過賺大錢或中樂透。親密連結還可明顯降低焦慮與憂鬱的風險,讓人更能經得起壓力與創傷。」(蘇珊‧強森博士) 由此可見愛情影響力之大,你在情感關係中一帆風順?跌跌撞撞?透過六堂藝術創作課程,了解自己的愛情方程式。

課程中,使用各式不同的創作媒材--蠟筆、水彩、黏土........,不是為了完成美麗的作品,重要的是,呈現具個人特質的創作,同時透過作品察覺,平時被忽略的個人特質與情感。


時間:
1.1/10、1/17、1/24、2/7、2/14、2/28 (六) 下午二點至四點
2.1/ 7、1/14、1/21、2/4、2/11、2/25 (三)  晚上七點至九點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185巷6號2樓

內容:
一、我的畫你來畫我喜歡關係?如何與人互動
二、廣告秀察覺個人的優點與特質 
三、戀愛生命地圖過去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四、失落的愛情失落關係的整理
五、父母的婚姻原生家庭探索
六、那一天未來關係的期待

對象:
歡迎對愛情期待/失望/生氣/好奇…………不排斥從事創作活動;
對團體工作有興趣的朋友參加。(報名後以email通知繳費方式)

費用:
包含場地、師資、材料共2,400元 (報名後,三天內繳費完成,即完成手續)

老師簡介:劉 霈 真
學歷
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   藝術與健康碩士
法國索邦大學               文化研究
銘傳大學                       產品設計學士
經歷
10年美術教學經驗(兒童、青少年、成人)
 4年藝術療育輔導經驗
台北市各國中藝術成長團體
台北市各國中藝術輔導研習訓練
公司團體藝術舒壓課程
社區成人及青少年藝術成長課程


Thursday, December 4, 2014

結婚!?

你是什麼時候察覺到異性的存在,然後有了結婚的念頭?在我們求學的過程,愛情與異性的吸引,便如影隨形跟著我們,許多時候,讓我們吃不好,睡不著。那個時候,或許你就開始為此默默禱告,希望自己能夠遇見生命中的另一半。

《學員作品 一》
 說是神蹟,也不為過,你在許多看來合適與不合適的人中,選擇了其中一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最後走入婚姻。在單身的人看來,那位夢中情人,多麼令人嚮往憧憬;然而,熱戀的情侶,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中,可能早已忘記之前那段尋尋覓覓的等待經歷。


《學員作品 二》
為什麼渴望進入婚姻,說著「我要結婚」、「好想結婚」,心裡忐忑不安,朝思暮想,婚姻那扇大門就是沒為你開啟?

《學員作品 三》
真的只是沒有遇到適合的對象嗎?或許,在「婚不昏」的課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找不到一段姻緣的其他原因。也許,挪開了那些石頭,你會明白自己的美好與婚姻對你的意義。想著美好的愛情,對親密關係卻感到猶疑、畏懼、不安…….,怕有了婚姻,卻失去了自己想望的自由與獨立…….你是不是正面對著這樣的矛盾,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對婚姻的真正想法是什麼?

《學員作品 四》

「單身婚不昏」課程招生中:



Wednesday, December 3, 2014

如何與孩子談畫

家中一歲半的小孩拿起筆來,隨著手腕與身體的擺動,畫起斷斷續續的線條,這往往是創作的第一個時機。伴隨著生理成長,父母往往在小人兒三歲時,有了送孩子去學畫的念頭。今日台灣社會的豐富資源,在才藝上有許多選擇,不論是溜直排輪、堆樂高、玩黏土等等。美術課是許多孩子會選擇的課程之一,不管是在幼稚園的才藝班,或是專營美術教學的畫室;學習時間或許僅只一學期五個月,也許堅持到國小二、三年級,甚至成為一生的專業學習。在這或長或短的兒童創作生涯中,父母都會面臨如何「談畫」的議題。



談畫重在彼此了解
當我們談話時,內容具體,談話的人可以輕鬆交換個人看法;當談話的主題換做一件「畫」或是「雕塑品」時,往往令非專業人士語塞,開口頭頭是道者,頓時腸思枯竭。實際上,不論是談話或談畫,兩者之間有共同之處--都期待與對話者溝通和彼此瞭解。所以,和孩子談畫,考驗父母的智慧,特別是父母的言語態度,往往會影響孩童創作的動力,甚至進一步在心理層面上,左右孩童對自我的認知。

偶有父母詢問,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愛亂塗鴉,只有我們家的小孩不愛畫畫?如前文所說,孩子起初的創作是反應身體的發展,出於本能的表現;倘若由大人的角度評斷孩子的創作,即使不用言語,表情也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感受。孩子透過這些細微之處,瞭解到自己是否被父母完全接納,「你在亂畫甚麼?」「看不懂你畫的。」「要像爸爸這樣畫!」等等表達,都會抑制兒童的自由表現,選擇壓抑,進而迴避創作。東方父母多會以像不像作為會不會畫的評斷標準,然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理論上,孩子會有不同階段的表現,但簡單的來說,接納孩子的所有表現,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


然而,讓人苦惱的是,一昧的讚美,不見得可以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太過空泛的表揚,反而造成敷衍了事的誤解,孩童也會消化吸納,不論自己做甚麼都會得到讚美的自我中心態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應當言之有物,才能增強孩子自我表現的信心與創作的積極性。其實,談畫的重點在於分享心情,一起相處的精心時刻,不須刻意讚美,傾聽與瞭解就是最好的談畫方式。孩子的世界有限,上學的孩子的生活圈,會有學校、老師、同學及家人,創作的內容必然涉及發生在這圈子裡的事件與個人心情。因此談畫時,孩子便有機會分享最喜歡、最在意的事件或人物,而父母可以藉此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1.直接描述作品內容
當孩子拿著塗鴉的線條來到你面前,你看著一團線條納悶,這到底是甚麼?自己實在說不出具體的形容。此時,你只需直接描述看到的景象,即可引起對話,「你畫了很多線條」、「很多紅色的線」。描述是客觀的,自己詳實的反應,會促使孩子進一步回答他的想法,談畫的重點在於促成雙方的瞭解與情感的交流。直接的描述,包括色彩、線條、造型、空間、排列、媒材、內容,諸如「你畫了一個人在掉眼淚」、「你拿了一大張白紙」、「你把自己畫在房子裡面」、「你用了很多粉紅色」,都是可以觀察討論的話題。


2.分享對於作品的感受
分享完直觀創作的觀察後,可以進一步分享個人的感受,促成彼此的瞭解與交心對話。此時,父母可以主觀提出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同時也須接納孩童的自我表達。「你用了很多黑暗的顏色,我感覺好像有煩惱的事,你覺得呢?」孩子面對這樣的提問,有可能會傾述最近困擾他的事情,父母也有可能聽到:「我喜歡把所有的顏色混在一起」的回答,直接說明孩子單純享受當下的過程。分析與感受作品的情感,以這兩個句子為開頭:一,「你是不是…..」;二,「我感覺….你覺得呢?」也許,剛開始實際應用時,會稍嫌生硬,但只需記得,這是分享父母與孩子觀點的時刻,彼此尊重對方即可。


談畫不單只是我們與孩子對談,與友人進入藝術展覽空間,我們如何開啟一段對話?幾次印象深刻欣賞藝術品的經驗,都是與非藝術專業的人士共同前往的,他們自由的直觀描述,從使用的材質、色彩…..,到分享個人的感受,擺脫了專業的術語與學術架構,讓筆者驚艷於不同角度的觀察、對作品的直覺感受力,這是藝術欣賞的王道,也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經驗學習的。


(本文刊登於藝周刊第188期)

家庭的美術教育

「你的孩子上畫畫課?」
「幼稚園的時候玩一玩,大了就不想學了。」
「我們家的小朋友很喜歡亂塗亂畫,我想幫他找個畫室學習。」

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透過家庭教育,讓孩子的生活美學更加豐富。

對於藝術創作學習這件事,我們往往有著刻板印象,很難說它不是事實,只是太習慣周邊的人給我們的回應。譬如,創作只是小孩子的事情,成人世界裡再也擠不進天真浪漫的情感,「我不懂藝術、我不會畫」,這不是多數成人說的嗎?

喜歡畫畫的小孩應該在畫室創作,這是一個專業的場所,足讓孩童將美感緊緊凝結於在這樣的空間界線內。不久後,父母也許會說:「他在畫室都畫得很好,回到家甚麼都不會了。」以上這兩個小小例子,是我們曾經的故事,也可能是現在正在發生,但期盼那不是我們的未來。
日常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正在醞釀我們的生命美學。

當我們將美術教育的工作推給「專業」人士後,美感這件事也束之高閣;殊不知,唯有在家庭栽植的美學養分,可以伴隨一生之久。幼兒往往是通過看、摸、聽、嗅等直觀感覺來瞭解事物、認識世界。因此,面對新生兒,成人發出吱吱聲響,同時也會購買顏色鮮艷的玩具,以吸引初生嬰兒的注意。就是這些美妙聲音、瑰麗色彩、觸覺經驗、環境氣氛等難以用言語具體形容的感受,在小小的身軀內與身高體重一同躍進成長。我們接受美感教育的時刻,並不是以「專業」學習者的身份開始的,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眼神凝視、專注聆聽、肌膚觸感、心理察覺。家庭中美感教育的培育澆灌,沒有任何年齡的限制,也不會受到時空的阻礙。因此,父母並不需要刻意尋找畫畫教室,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透過家庭的軟體硬體,讓孩子的生活美學更加豐富。

家庭美術教育,最棒的老師就是父母。

 家庭的美學軟體,首推父母。也就是說,家庭裡的美術教育,老師不是別人,正是父母,教的不是技巧,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這並不需要父母有高深學歷、也不必是美術專業人士,只需要寬闊的心與舒緩的步調,好陪著孩子尋找生活中美的足跡。對現代人來說,這卻是一件困難的事,不過,也是我們可以繼續學習的地方。在這點上,與其說是尋找美,還不如說是在建立個人的「美好記錄」,在建構的過程中,辨識出什麼是我個人覺得美、和諧的事物,不論是家中的擺飾、個人衣著等等,宛如就是一場視覺的自我探索。也就是說,父母在建立家庭美學的時刻,也架構出自我認識的健康身心狀態。

父母建構的家庭美學,同時,表現出家庭的共同價值。

首先,需要幫助的,便是父母的自卑感。「我不是念這一科的」、「我不懂這些」,不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藉口嗎?然而,美並不單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情緒感覺,父母需要學習表達的是情感的流露。不可否認,藝術知識可以促進我們對藝術作品的了解,特別是那些比較不熟悉的作品,但是知識也會改變人們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讓欣賞變成令人茫然昏亂的資訊侵入,讓人在視覺享受與吸收新知之間取捨掙扎。如同藝術史家詹姆斯‧艾爾金斯 (James Elkins) 在《繪畫與眼淚》一書中提到:「……藝術史家通常會向學生提出警語,要他們試著用自己的雙眼去欣賞,不要倚賴書本。『倚賴』真的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而且我覺得這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更不易讓人察覺的問題:吸收一大堆資訊之後,會讓我們變得無法真的受到感動。」然而,這些令人情緒波動、產生同理心的情感,不正是美感所要傳遞的核心精神嗎!

家庭空間或大或小,都值得投注心力。

父母是家庭中的軟體,那麼石磚牆內圍起的空間,則是我們的硬體。空間或大或小,都值得投注心力,細細巧思。家中牆壁的色彩、懸掛在其中的照片與畫作、每個空間的不同安排區隔、自然光與人造光的交錯輝映、大型家具的擺放安排、小物件的展示排列、戶外窗台或陽台的布置、綠色植物的介入等等可能。這個硬體就是家人的集體創作,也許房間是個人作品,公共空間則蘊藏著全家人的精神;在這自由空間內表達自我的獨特性格,欣賞彼此的差異與創意,是培養美感的溫床。

不同的空間氛圍,往往讓在當中活動的人,迸發不同的情緒感受。

傳統上提到美學,往往對應於藝術上對美的崇高感知,表示強度極大的感受,卻忽略了日常生活環境中各式各樣細微的點點滴滴;實際上,這些細微的情感變化,占據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因此,環境心理學家將美學的定義,擴及在環境中所產生的愉悅感等等細緻情感反應。不同的空間氛圍,往往讓在當中活動的人,迸發不同的情緒感受。在家庭的空間中,透過對硬體的仔細安置,宛若對應人的內心感受,都值得我們不斷深耕與呵護。

當家庭中瀰漫著美感氛圍,人的情感也會活躍起來。藝術是情感活動,在家庭處於正面的美的氣氛中時,情感流動便不單局限於個體,也會溫暖家中的每一個成員。藝術作品可使家庭的空間視覺效果美化,增進家人間思想上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是一個有生命的實體,而非靜靜掛在牆上或擱置於櫥櫃上的物品。


圖片來源
圖四 http://www.thehouseofblogs.com
圖六 http://www.countryliving.com

(本文刊登於藝周刊)

Sunday, October 26, 2014

Gifts Card Swap 禮物交換

我私心的認為,與春日相較,冬季收到的禮物更加暖心;
也許是天冷的緣故,收到禮物時,彷彿被人溫暖呵護著;
也許是一年將盡的感受,收到禮物時,有如年終獎勵般歡心。

我私心的認為,與春日相較,冬季送出的禮物更加暖心;
也許是天冷的緣故,送出禮物時,也將溫度傳遞給收禮的人;
也許是一年將盡的感受,送出禮物時,知道有人會因此歡喜迎接新年。

十二月是收禮/送禮的時刻,邀請你加入溫暖人/被溫暖的行列 ~
  


活動名稱:禮物交換 Gifts Swap

活動方式:參與者自由以圖、文創作卡片,可全部相同,也可不一樣,材質創作方式皆自由決定。尺寸:14 x 9 公分(數量依參與人數決定,每組最多10)

活動日期:參與者需在128日前完成作品,並將之寄出給其他參與者,自己保留一張。如此,所有的人將在聖誕節前收到全部的作品。(請自行負擔郵資費用)

參與方式:請寄電子郵件至《連結藝術》artsinhealth.tw@gmail.com,主旨「參加禮物交換 Gifts Swap」,並註明參加者姓名、email、地址(含郵遞區號)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31030



由於此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僅憑參與者的誠信之心,如無法如期寄出作品者,請勿參加,以免其他成員望眼欲穿、心神不寧的等候!


Thursday, September 4, 2014

藝術紓壓課程

當藝術成為一項工具,不但幫助我們,辨識出生命中重要卻難以言語的時刻,還可以串連工作團隊的合作精神,甚至……… 歡迎公司社區團體接洽,經驗藝術活動的奇妙之處!




Wednesday, August 6, 2014

Creative Hands



在日復一日精神勞力中,有多久沒有動動手摘一片樹葉,輕撫一朵小花。勞動的手牽引活躍的心,擁有無憂的心情,先從雙手活動開始吧!

勞動名稱:10 隻創意手 Creative Hands

勞動方式:參與者自由繪製十隻手,可全部相同,也可不一樣,材質創作方式皆自由決定。

勞動日期:參與者需在八月十五日前完成作品,並將之寄出給其他九位參與者,自己保留一隻。如此,所有的人將在九月前收到全部的作品。(請自行負擔郵資費用)

參與方式:請寄電子郵件至《連結藝術》artsinhealth.tw@gmail.com,主旨「參加Creative Hands」,並註明參加者姓名、email、地址(含郵遞區號)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3630




Tuesday, August 5, 2014

自然素材對生命的呼喚

布拉克「葡萄牙人」

1911年,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1882-1963)創作《葡萄牙人》(Le Portugais) ,以一行印刷字體帶入平面創作中,就此成為第一位應用拼貼法的畫家。當時,布拉克是為避免筆下的作品太過抽象,反而遠離了真實物像,因此開創出拼貼法,試圖將剪紙及其他真實材料帶入繪畫空間,以一種模仿知覺的方式,試圖引起觀者對創作物產生新的觀點。隨後,立體派也效法這種拼貼精神,在平面作品中運用工業社會中量產的剩餘物,藉此探討人類與物質的關係。

廢棄物藏著記憶與時光

十八世紀開展的工業革命,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紀,物資相對於過去的世代,不再是缺乏的,中產階級的興起,亦意味著人們擁有更多共同物品的使用經驗,如此平等擁有的世代,卻也隨著時間產生愈形嚴重的丟棄現象。布拉克企圖透過真實素材喚起知覺感受,同時也是一種對物質世界的批判、吶喊,要世人注意廢棄物之一度存在,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生活。


天然廢棄物

廢棄物涵蓋了自然物、工業加工物、人工製造物,除了後面兩大項,自然凋落的枯枝樹葉,亦是生活周遭不可忽略的素材之一。然而,相較於人造物品,自然素材更加可親。俄國藝術家塔特林(Tatlin Vladimir, 1885-1953)曾說:「材料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屬性,每個材料都有其材料文化。」也就是說,鋼鐵材質出現於工業時代,正是因應於時代的需要,並從而建立獨特的工業視覺文化;而一直與我們息息相關,從世界的起始即存在的是——大自然,以輕漫的步調、盎然的生命力、豐富的景觀,為人類世界加添風景。」

採集自然素材,發現世界的豐富

觀察自然,漫步在草原綠地中,首先打開的是五官——眼睛看見諸多色彩、耳朵聽見鳥蟲鳴聲、鼻子聞到花草清香、觸摸一片片綠葉,都為我們帶來新的感受,或真確的說,是遺忘的感受。以五官經歷為起點,讓純粹愉悅的情緒體驗,沖淡人造世界的壓力來源,最終,在有形無形中,療癒身心靈。

黃步青「寄語大海」整體作品之一偶

正於當代美術館展出的黃步青個展,作品之一「寄語大海」,以蒺藜草點連出一段段似言語般的敘述,線條結構柔和雅緻。果實尖刺的剛毛展現褪色後的本質,像是過往青春的情書,雖然色彩不再,仍是餘韻繚繞。作品帶來一絲念舊情懷,以廢棄的線材、自然素材拼貼而成。正是這樣的創作媒介,向我們展示創作者的質樸心靈。

蒺藜草曾是台灣隨手可及的植物

撿拾自然素材,對時下生活的意義是甚麼?當我們隱沒在人造世界中,自然物似乎可以呼喚出生命的本質,除了外在五官上的感受,也由外而內的引發內在的情感。曾經帶領學生在校園中撿拾落葉,一位學生驚嘆說:「我已經在學校這麼多年了,還不知道學校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樹葉。」讚嘆世界上這許多的天然造物,為閉塞的眼打開一扇門,心靈也為之敞開;從而讓我們固定的思考,接納其它的可能,願意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最終讓路走得更寬闊,心情也輕鬆了起來。

自然素材入畫

而那位被自然素材打開心眼的學生,就此接受生命中的不同風景,正朝著成為一名「厲害的廚師」邁進


                                                自然素材入畫



《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黃步青個展》
Homeland: Edge of Desolation—Hwang Buh-Ching Solo Exhibition
2014/06/28 - 08/24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Thursday, July 17, 2014

廢棄物第二春

1917年,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以現成的小便盆參與展覽開始,生活中的物品便逐漸被融合在藝術創作中;這些運用現成物的表現手法,將器物原本的功能由實用性轉向美學精神層次。自此,藝術的手作原創與現成物的交織愈加緊密,成為近代創作者表達思想理念與自我心聲的常見方式。

杜象小便盆

在現成物創作中,仍可區分為生活當中「新」的現成物未被使用過,以及使用後被丟棄的廢棄物兩大類。前者貫徹的是日常生活融入藝術的概念,後者在新世紀運動、環保意識抬頭與懷舊思維的興起下,讓廢棄物的創作發揚光大。


資源回收中心

經過百年的實驗、撞擊,將廢棄物重塑而成新的藝術作品,中外比比皆是。近日作品的表現,與其說是創意,不如說更多著墨於對過往時光的懷想、追念回憶、對物質社會的批判,甚至控訴當權執政者的政策。這種由個人擴及社會整體的構思,讓參與展覽的觀賞者得以由個人經驗的聯結,對創作者的作品產生共鳴與反思。

時至今日,現成物的創作亦如浪潮般衝擊著台灣,從美術館到小型私人畫廊,都上演著精彩的節目。信手一拈,便可見到當代博物館的「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 黃步青個展」與台北META' METAL金工工作室的Lost & Found 撿到一座城市 - Kathrin Stalder個展」。兩位性別、國籍、成長歷程迴異的創作者,都以台灣的廢棄物進行再創造,展露出截然不同的思維與個人特質。

《消失的記憶》/ 圖取自非池中藝術網

黃步青的作品,以個人獨有的步調,安靜地呈現故事,彷彿靜物畫般,反映事物當下的脈動,甚於強烈的批判。進展覽廳後的第一個作品《消失的記憶》,述說台南漸漸沒落的眷村,由於政府疏於管理規畫,這個曾經人情濃郁的聚落,終將雲消霧散,猶如消失的記憶,看似存在,實已不復存在。黃步青說「抽屜好像一個畫框」,過去框著私人物品,或可公諸大眾的文件,或不與別人分享的私密日記,或有人饋送的精緻小禮,又或許多他人不在意的吉光片羽、片段記憶,卻深刻框住主人心思。如今,黃步青放上一張張台南眷村的照片,也就是最後的回憶了。伸展在其間的大樹,是眷村裏栽種了許多年,最終被留下、失落的大自然代表。樹的延展的姿態,串起一個個宛如葉片的抽屜,如果說樹象徵著成長與生命,截斷的樹幹肢體便在這傳達著深切的期盼,卻不能擺脫其不再合一、生長受侷限的實情。至此,宛若看到創作者仍隱含的盼望,與外力難以敵擋的遺憾之情,兩相交雜,互相擠壓著。

裝飾項鍊 / 圖取自Kathrinstalder.wordpress.com

黃步青表示「廢棄物裏面有文明的遺跡」,曾經各具功能的它們,如今支離破碎,再難回復原貌。然而,經過手工的推敲,讓物品得以新的身分展現,宛若再創造般,賦予生命新的詮釋—這是對Katherin作品的註解。來自瑞士的Katherin以遺失(lost)、找到(found)為題,具體為參觀者描繪出展覽輪廓—以台灣撿拾到的物品重新組合、轉換而成為作品。仔細看其排列與再創造,呈現出精緻的色彩美學、精巧手工。特別在裝飾項鍊這個品項上,運用不同以往的材質搭配(如圖中的玻璃與廢鐵)及獨到的色彩感受,在在展現創作者自己的美感精神。倘若說當代藝術首要在與觀者思想溝通,那Kathrin的作品,則更多是純粹視覺的滿足;她的作品不需太多的知識論述與思辯理解,也沒有對社會、土地、政策的宣言,只是期待你駐足其間,讓美的感受蔓延你的視覺神經,接著進入你的內心,最終迴盪於靈魂深處。邀請你慢慢體會每一個物品被撿拾後,被仔細的洗滌,思考它的過去與受到呵護的對待,然後產生新的期待,經過再次模塑與組合,最後展現嶄新的風貌。

閱讀作品,就如閱讀人一般,即使所使用的東西,都是來自於這個土地遺落的光陰物件,藝術家不同的性格偏好,仍堅定展現在創作中。黃步青的溫吞與Kathrin的細膩,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同的聲音與影響力;前往展覽路上的你,不要忘記你與眾不同的特點,也同樣為自己與世界帶來繽紛與美麗。




《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黃步青個展》
Homeland: Edge of Desolation—Hwang Buh-Ching Solo Exhibition
2014/06/28 - 08/24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撿到一座城市:王立晴台灣創作展》
LOST & FOUND: Kathrin Stalder Exhibition
2014/06/7 - 06/29
META’METAL金工工作室,臺北市大安區泰順街4015-3


Wednesday, June 11, 2014

70 Million

藝術是門嚴肅的學問?來看看這瑞典團體Hold Your HorsesMV -- 70 Million,將平面的優雅藝術轉化為趣味橫生的立體動畫,你可以認出幾幅作品呢?





Tuesday, June 10, 2014

為什麼要參與藝術活動?

談到藝術與人類的關連,往往追溯至史前時代祖先們的岩洞繪畫。在西班牙與法國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創作遺跡,史前人類透過繪畫探討他們與當時環境的關係,尋找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力量。有考古學家發現岩壁繪畫總是以艱苦的生存奮鬥為主題,以這張洞穴畫為例,一匹馬周圍環繞著類似叉子、斧頭的工具,推測是在打獵之前,內心的期待與恐懼交雜,因此,在面對真正的龐然大獸前,先將之畫下來,為心緒打預防針,免除猛獸攻擊的膽怯。同時也是將盼望預先表露,祈求狩獵滿載而歸。這是行動前心理的運作,將之外顯於創作中。


也有研究以宗教儀式的角度來探討藝術與人類的關係。遠古時代的人透過族長或是祭司引導生活,族長帶領族人作戰、獵食、聚集族人、傳承智慧(說故事),祭司的角色則如同現代的醫生,他們使用唱歌、跳舞、夢境、畫符咒….作為治療工具。兩者皆是以特有的儀式活動原始藝術,豐富族人的心靈世界。

圖片擷取自青林出版社 《 影子 》

然而觀察一個人的成長足跡,單是回顧兒童創作行為的本身,便可以貼切的說明藝術與我們天然存在的關係。幼兒成長的過程是一連串的創造,從走路、說話,這些行為的本身除了學習到的,更多是本能刺激,進而激發出來的行動。大約五六歲時,口語漸漸流利,除了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小孩幻想一些奇幻( 我們說是天真)的話語,這是他創造出來的。而畫圖呢,你拿一支筆給他,小孩自己就可以發現使用的方式,同時留下痕跡。初期這些痕跡與肢體動作的重複有很大的關係,所畫線條是經歷到的動作再次呈現,這讓他回味身體的感受,可以說是複習也是一種再現;沒有一個小孩會說我不會畫,創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一如呼吸進食,天賦不需經過學習,然而這天生的能力,卻在我們漸長後與之漸行漸遠。

三歲幼兒集體創作

一位藝術家Howard Ikenoto在學校教書,當他女兒七歲時問他「你的工作是甚麼?」他說「我在一所學校上班,我的工作是教人如何畫畫」她女兒不可置信的看著他,「你是說他們忘了。」

這樣創造力的需要是我們生命當中之必須,在勞動當中,腦和手的協同工作,並一同享受辛苦創造後的喜悅,當我們拾回這樣的能力,生命彷彿回到某種程度的圓滿,一如生命的起初。

創造性藝術表達是一種自體的創造,而非臨摹他人的作品、或經由老師指示,人人都有創造的能力,同時從創作中得到自我修復、激發創造力。它所帶來的好處可羅列為:

1.     可以將心裡的潛意識畫出來,與自己對話,進而更加認識自己。
2.     透過創作,釋放壓力,進而促進生理與心理健康。
3.     當完成作品時會產生成就感,因而提升自我價值。
4.     增加創造力與思考的技巧、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
5.     增進資訊傳達與意見表達的溝通能力。
6.     減少與社會游離的孤獨感,增加與社會的連結。
7.     增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包容的能力。
8.     透過藝術材料的摸索,產生對視覺藝術的探索、了解與賞析。


Friday, April 25, 2014

禪繞塗鴉 Zendoodle

最近颳起一陣禪繞風潮,只見黑白線條交錯於紙身,煥發出讓人驚嘆又曼妙複雜的畫面,眾人稱之為「禪繞畫」。


禪繞畫(Zentangle)首見於2004年的美國,由字體藝術家Maria Thomas及其伴侶Rick Roberts共同開創的藝術新風貌。依其網站1所介紹的「纏繞藝術是一種以重複圖型創作美麗圖畫的方式,容易學習,參與者會感到放鬆、有趣。這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增添專注力與創意,以藝術形式增進個人內心滿足的感受。」要描繪正統的禪繞畫,需參酌基本圖型,再加以變化,同時課程由受過訓練領有證照的師資執行。

在此同時,擷取纏繞畫的精神 --- 重複圖型的創作方式,卻不需受限於禪繞畫協會規定的圖騰,讓創作者更加自由的創造、摹寫來到心中的影像,這就是所謂的「纏繞塗鴉」(Zendoodle)


塗鴉的經驗人人有,課堂上、候機室、在咖啡廳等人時,隨手在紙上留下忽然來自心靈的字句、沒有意義的圖畫,不同於graffiti(塗鴉)是在公共空間留下文字或圖畫,doodle多為個人私下的創作。倘若你以為塗鴉是一種不認真不專注的表現,《塗鴉革命》的作者Sunni Brown  2 可不同意。她認為“在接受語言資訊的當下,隨手塗鴉的人比不塗鴉的人記下的資訊更多。我們認為人們注意力不集中時才會塗鴉,但事實上塗鴉可說是一種防止人們分心的預防措施。此外,塗鴉對於創意地解決問題,及深層地處理資訊有深遠的影響。” 3

Zendoodle集合了Zentangle及Doodle的優點,除了具有Sunni所說,在認知層次上可獲得更快速有效的資訊處理外,在自我情緒調節上亦獲得參與者的肯定。當人們參與在圖型製作中,會發現某些圖騰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顯現於畫面之中,這往往是讓她們感到舒坦愉悅的圖案,透過反覆的描繪,感受到情緒上自我安撫的作用。也由於其不具規範的創作方式,參與者並不會創作出與他人相同的畫面,由此獲得自我肯定及其個人獨特性的認知。

當然你也可以運用在視覺日記中,以禪繞塗鴉的方式記錄每一天生活感受。



材料:
1.一張紙張 -- 不論是A4影印紙、圖畫紙、有顏色、沒有顏色都可以,因為禪繞塗鴉的畫筆是細小的代針筆/細筆,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描繪,建議裁剪成小張紙張,如直徑8cm的圓形紙、10X10 cm方形紙。

2.畫筆 -- 0.5代針筆、簽字筆、細彩色筆….(是的,你也可以繪製彩色的禪繞塗鴉喔!)

我們開始吧!如果真不知從何下手,可以先從一個圖案的分割做起頭,諸如正方形分割或是愛心的分割,再將每個分格填滿圖案,這就是你獨一無二的禪繞塗鴉囉!


你也可以使用色鉛筆將之彩繪,或是加入剪貼的紙張。只要你想到得到的方式,都可以運用在禪繞塗鴉中,感受你自己無限的創意吧!


1.http://www.zentangl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Itemid=111
2.Sunni Brown是《塗鴉革命》的作者。以常識、經驗與神經科學證明,塗鴉能激發整體思維。
3. http://tedxtaipei.com/2013/09/sunni-brown/



相關文章:

何謂影像日記? 影像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