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6, 2013

參與藝術創造活動的益處




每個人都可以從藝術創造中得到益處,這些好處簡單而籠統的說,就是身心靈的平衡。再細看一下,約略將之羅列八個項目,分別有
                                                                    
1.     可以將心裡的潛意識畫出來,與自己對話(這樣的對話可透過在創作時,思考我為何使用這種材料、如何闡述題目…..等自我對談),進而更加認識自己。
2.     透過創作,釋放壓力,進而促進生理與心理健康。
3.     當完成作品時會產生成就感,因而提升自我價值。
4.     增加創造力與思考的技巧、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
5.     增進資訊傳達與意見表達的溝通能力。
6.     減少與社會游離的孤獨感,增加與社會的連結。
7.     增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包容的能力。
8.     透過藝術材料的摸索,產生對視覺藝術的探索、了解與賞析。


Friday, August 16, 2013

2013.7.22



IKEA買回來的小鬧鐘,價格便宜,設計也相對的簡約。今天終於找到時間把它裝飾一下。手邊剛好有一些輕土,要趕緊用完,免得土質變硬。

首先,調出加了很多白的綠色;最近創作的作品,使用的色彩都加了很多的白,有一種夢幻而迷濛的精神,這是多年前難以想像的吧!原來我也可以使用這麼輕盈的色彩作為創作主調。加上乾燥花的點綴,讓作品有了名字--”迷霧森林。早晨被鬧鐘驚醒時,不就是在一片迷霧中嗎;再說這些乾燥花的裝飾,讓使用更加困難,豈不更增迷失感嗎!

然而迷路不是不好的,每一個迷路都是為了一個新的方向、新的啟發;沒有失落,從何見光?獻給每一個正在迷路的人!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聖經)



相關文章:

何謂影像日記?   影像日記

Thursday, August 8, 2013

2012.10




與自己生活了許多年,對自體的行動想法都有一定的認識;然而,往往透過創作,驚覺“原來我是這樣想的”不能說對自己不認識,而是在作品裡所呈現的,將內在我更完整的呈現;亦包含,意識層面還沒有認知到的部分。如同藝術治療創始人Kramer所說的美術活動不但是一種調適的方法,而且也是個體涉及如何結合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與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過程。美術創作活動像似一面鏡子一樣,使個體較容易接近其內在世界,且反映了他內在的情感。這種經驗提供了個體去發現他生命智慧的一種途徑,與學習如何從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得到平衡與祥和感。個體在繪畫或其他美術的活動中喚醒了自我概念,總而言之,體在從事藝術活動的過程中,知道了他們是誰,明白了他們的情感,以及了解。

在近期的能量卡創作中,是從四張的雜誌圖片中剪輯而來,著一張張圖片,將之重新編排,匯集成對我而言有能量的一張卡片。一張海尼根的圖片,色彩顯明,雖不是很喜歡飲酒的形象,但是強烈的色彩吸引了我;從IKEA季刊選出的一張戶外用餐的影像,身為台灣人,要不愛吃很難吧!我愛用餐時,置身於溫暖的擺設,家人溫馨的互動,這張圖讓我有許多溫暖的想像;翻閱一本本的雜誌時,這個跳花式溜冰的女生相當吸引我,這個騰空翻身的動作,讓我感受到強烈的能量;最後選擇的是一隻奇怪的手,說實在的,無法說明為何選擇這個影像,只能說,奇怪的東西一向很吸引我

這四張單獨看來,都相當喜愛的圖片,要兜在一起,的確要花點時間想像。最後完成的是一個不合邏輯,但是對我而言充滿力量的作品,甚至有點恍然大物的感受。這個作品的主體正是跳花式溜冰的女生,已經足夠強烈的力量,卻被我放上一隻手;察覺到,那雙手正是上帝的手。不論那女人多有力量,正是上帝的手拉住她,而我也感受到,創作的此刻是充滿能量的。很驚訝自己對於能量的詮釋是這樣的,由此睽見我對信仰的堅定與信靠的決心;前一陣子,生活難免的困頓讓我對上帝的眷顧有些微詞,不是不相信,而是期待上帝轉離他的計劃,做些我期待的事情;終究,事情沒有好轉,卻也安然度過。這張圖片正反映我內心的感受,相信上帝的手能夠託住我,不論外人看我的力量如何,知道有一個更大的能力在上面。這樣內在我的顯現,反而讓外在的我充滿信心。

的確如同Kramer所說的,個體在從事藝術活動的過程中,知道了他們是誰,明白了他們的情感,以及“了解。而這樣的了解”可以使創作者增強自我意識,由內而外的產生信心、行動的力量



相關文章:

何謂影像日記?  影像日記


Wednesday, August 7, 2013

藝術教育中的療育特性




藝術教育

現在的孩子多有機會學習幾項才藝,父母也容許孩子在正規的學校教育外,多添加額外的才藝課程;或作性向的測試,或是多些才藝能力,都在父母的考量當中。到畫室或是在安親班、幼稚園上畫畫課、捏塑課,不外是孩子喜歡,或是父母鼓勵孩子透過課程擁有創作的能力。這樣的課程提供給孩子的,主要是美感的學習。透過手作,傳承老師的美感視覺經驗,有點像是學徒制,依照老師指定的材料與學習目標,學生在老師無形的規則下,學習老師的技巧。

家長在挑選藝術教學時,往往不知學習者的畫面結果與老師的經驗值息息相關;讓學生跟老師畫得一模一樣的,多是新手老師(具有特殊技巧好本領的老師,亦提供這樣的教學,讓愛好者可以學習到老師專研的技法),對教學有熱情,但經驗值不夠的關係,在示範後,孩子往往創作出如出一轍的作品;創作主權往往握在老師手中,孩子不需要有創作能力,只需學習到老師的技巧與美感。

比較有經驗的老師,知道各年齡層孩子的能力,也熟悉媒材的使用方式,能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創意,將個人的想法融入到課程中,同一堂課的作品,也因此有不同的面貌,這樣的上課方式讓孩子擁有更多主權。

一個開放的教學方式,較易產生結果差異巨大的創作。孩子個人的創作能力更形豐富,他知道怎樣選材料、如何表現、透過這樣的學習認識自己、表達自己、提升自我的價值。倘若學習者,或是家長特別驚艷於某一畫室或教學者的視覺畫面,期待能畫出相仿的創作,將創作主權完全交給老師,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兩者之間,端看家長對美術教育的抉擇。




藝術治療

不可否認的,藝術作品是種心像的創作;倘若給予每個人足夠的表現空間,表現出個人的生活與想法時,每個人都有獨樹一格的表現,透露出個人的生活習慣與潛意識,也因此觸動藝術治療的源頭。例如:一個看太多打鬥電視的孩子,突然表現在畫面中血腥的作品,引起老師的注意,與家長談話後,才知道學生相當著迷於一部不適合自己年齡的連續劇;母親因此較為注意孩子的收視習慣,進一步管教控制。隔了一周,畫面回復原本的風格,由此可發現,創作與個人的內心息息相關。(這樣的結果,須排除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


架構
目標
著重點
創造力
美術教育
教學原理
藝術學習
藝術成品
藝術治療
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
創作歷程
 (1980 Wedeson )

以目的論而言,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具有不同的觀點,藝術治療較關注過程或創作中的體驗,而藝術教育較關注技巧、美感等問題。藝術教育的目標依教學主題訂定學習目標,通常學習目標在課程結束前不會改變;藝術治療的目標依個案情況或團體性質而定,但治療目標可能隨時因現實狀況而改變。創作方法上,藝術教育下,學生依教師要求,學習該課程目標的創作技巧;藝術治療則是個案自由創作,不論技巧。在藝術教育的情境下,仍然可能發生藝術療育的現象。




藝術教育融合療育概念的好處

一般成長中的孩子並不需要特定的藝術治療,似乎要把每個情緒的轉折,硬按上一個病症一樣。然而,融合療育慨念的藝術教育,給與學習者較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進一步探索自我,學習獨立思考,抒發、表達個人的經驗情感,孩子可以得到身心靈平衡的美感教育。

(文中所使用圖片皆表達「花」的主題,藉此說明,一個開放性的藝術教育空間,是有可能在同一堂課產生差異頗大的表現,這往往源自創作者個人不同的偏好與特質。)



舞的律動





正值轉換學校環境的高中生,閉上眼睛,畫出隨意的線條;睜開眼後,如何面對這一團線呢?創作者畫出一名舞者,手中拉出絢爛的彩帶;讓混亂歸於平靜,沒有頭緒中出現前進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