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7, 2013

藝術教育中的療育特性




藝術教育

現在的孩子多有機會學習幾項才藝,父母也容許孩子在正規的學校教育外,多添加額外的才藝課程;或作性向的測試,或是多些才藝能力,都在父母的考量當中。到畫室或是在安親班、幼稚園上畫畫課、捏塑課,不外是孩子喜歡,或是父母鼓勵孩子透過課程擁有創作的能力。這樣的課程提供給孩子的,主要是美感的學習。透過手作,傳承老師的美感視覺經驗,有點像是學徒制,依照老師指定的材料與學習目標,學生在老師無形的規則下,學習老師的技巧。

家長在挑選藝術教學時,往往不知學習者的畫面結果與老師的經驗值息息相關;讓學生跟老師畫得一模一樣的,多是新手老師(具有特殊技巧好本領的老師,亦提供這樣的教學,讓愛好者可以學習到老師專研的技法),對教學有熱情,但經驗值不夠的關係,在示範後,孩子往往創作出如出一轍的作品;創作主權往往握在老師手中,孩子不需要有創作能力,只需學習到老師的技巧與美感。

比較有經驗的老師,知道各年齡層孩子的能力,也熟悉媒材的使用方式,能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創意,將個人的想法融入到課程中,同一堂課的作品,也因此有不同的面貌,這樣的上課方式讓孩子擁有更多主權。

一個開放的教學方式,較易產生結果差異巨大的創作。孩子個人的創作能力更形豐富,他知道怎樣選材料、如何表現、透過這樣的學習認識自己、表達自己、提升自我的價值。倘若學習者,或是家長特別驚艷於某一畫室或教學者的視覺畫面,期待能畫出相仿的創作,將創作主權完全交給老師,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兩者之間,端看家長對美術教育的抉擇。




藝術治療

不可否認的,藝術作品是種心像的創作;倘若給予每個人足夠的表現空間,表現出個人的生活與想法時,每個人都有獨樹一格的表現,透露出個人的生活習慣與潛意識,也因此觸動藝術治療的源頭。例如:一個看太多打鬥電視的孩子,突然表現在畫面中血腥的作品,引起老師的注意,與家長談話後,才知道學生相當著迷於一部不適合自己年齡的連續劇;母親因此較為注意孩子的收視習慣,進一步管教控制。隔了一周,畫面回復原本的風格,由此可發現,創作與個人的內心息息相關。(這樣的結果,須排除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


架構
目標
著重點
創造力
美術教育
教學原理
藝術學習
藝術成品
藝術治療
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
創作歷程
 (1980 Wedeson )

以目的論而言,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具有不同的觀點,藝術治療較關注過程或創作中的體驗,而藝術教育較關注技巧、美感等問題。藝術教育的目標依教學主題訂定學習目標,通常學習目標在課程結束前不會改變;藝術治療的目標依個案情況或團體性質而定,但治療目標可能隨時因現實狀況而改變。創作方法上,藝術教育下,學生依教師要求,學習該課程目標的創作技巧;藝術治療則是個案自由創作,不論技巧。在藝術教育的情境下,仍然可能發生藝術療育的現象。




藝術教育融合療育概念的好處

一般成長中的孩子並不需要特定的藝術治療,似乎要把每個情緒的轉折,硬按上一個病症一樣。然而,融合療育慨念的藝術教育,給與學習者較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進一步探索自我,學習獨立思考,抒發、表達個人的經驗情感,孩子可以得到身心靈平衡的美感教育。

(文中所使用圖片皆表達「花」的主題,藉此說明,一個開放性的藝術教育空間,是有可能在同一堂課產生差異頗大的表現,這往往源自創作者個人不同的偏好與特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